初中歷史的指導方法及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方向、學習興趣是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做的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的指導方法以及反思以供大家學習。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反思能力訓練、培養(yǎng)的關鍵。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示范、指導,促使學生內化和運用知識,并對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和運用方法進行反思,另一方面,還要培養(yǎng)學生針對自己學習的情境、狀態(tài)、方式、結果,根據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困惑,矯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方向、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實現學習目標。
歷史教學中我們嘗試如下幾種途徑進行學法指導:
一、指導學生課前反思
大多數學生上課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缺乏目標意識,就很難形成有意注意。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所云。因此,課前,要指導學生自我提問:本節(jié)課我準備好了嗎?(筆記、學習用具、預習、情緒)有無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好了嗎?如果沒有就迅速準備。
二、引導學生課間反思
1.教材為何這樣安排?
學生學習時大多存在著只看內容不看目錄的現象,不利于對知識的整理和積累。上課時,應首先幫助學生構建各章節(jié)的知識框架,讓學生知曉該如何分析本節(jié)與前面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對教材的整體認識,從而做到融匯貫通,把教材吃透學活。進而啟發(fā)學生自我提問:我是如何看書的?我是不是存在這種現象?以后該如何改進?
如: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一章時,提問學生:前面一章內容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與本章內容有何關系?教材這樣安排的意圖是什么?(整個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先進的中國人的抗爭史。前面敘述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維新派都沒有能夠挽救中國危機,中國人民繼續(xù)探索。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試圖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局面)本章分成幾節(jié)?(四節(jié))各節(jié)之間有何聯系?(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是革命的準備,第三節(jié)是革命的爆發(fā),第四節(jié)是革命的結果。)
這個問題的提出就促使學生對教材體系、結構進行反思,揣磨編者的意圖,掌握知識網絡,把握歷史發(fā)展方向。
2.教材講了什么問題?如何整理這些知識?
有的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道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該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因此,每上一章節(jié)新內容之前提問學生:本章節(jié)有哪些知識點?該如何分析歸納這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何關系?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進行反思:老師是怎樣整理的?(每一重大事件主要了解前因后果、性質、影響)據此先摩仿老師的方法進行整理,再仔細聽課,找出自己遺漏、出錯的地方,進而反思:我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錯誤的?(是看書不仔細?方法不正確?)通過對自己的思維過程的認知,發(fā)現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整理教材,解決重點問題
如:“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一節(jié),本節(jié)圍繞國民革命興起的展開敘述的。講了哪些知識點呢?(興起的原因;重大事件如:馮玉祥政變、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影響)如何分析原因(要注意內外因結合)、影響?(一般是指對后來的局勢產生的作用)
3.分析問題的正確思路是什么?我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完整?
有的學生回答問題時東拉西扯,想到哪,講到哪,概念模糊,雞零狗碎。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如:分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從哪些方面入手?就要引導學生反思:這場戰(zhàn)爭涉及哪些國家?(英、中)這些國家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呢?分析一個國家的狀況從哪些方面分析?(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分析得出什么結論?(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發(fā)展,必然來到落后的封建國家中國展開侵略。)這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國的禁煙運動)然后引導學生反思剛才的答題思路及過程,提出:怎樣才能保證準確、完整?(必須多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既要考慮國際因素又要考慮國內因素;既要想到根本原因,又要想到直接原因;既要分析政治狀況,更要分析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外交情況。)
再如:比較題如何回答?如比較兩次革命的異同點。讓學生回憶每場革命的知識點(背景、原因、對象、性質、領導階級、主力、綱領、特點、結果、影響)。指出:對這些要素進行分析整理,然后歸類,即可使答案盡量完整。
4.這么多內容,我怎么能記住?
歷史學科要求記憶的內容很多,要幫助學生理清概念,分層記憶,切忌死記硬背。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書上用了幾小節(jié)來談,很難理解和記憶。應幫助學生分層次分析:第一層是性質(反帝反封);第二層是特點(先鋒、主力、領導者);第三層是與以前辛亥革命比(具有廣泛性、群眾性);第四層是對后來產生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基礎);第五層是國際影響(發(fā)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第六層是中國革命的轉折(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這就要求學生反省自己的記憶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機械記憶上?理解記憶如何進行?
5.教材為什么這樣說?
有的學生對課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要引導學生及時反問: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何這樣說?
如:書上提到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理解?(革命對象、領導階級、主力、指導思想、奮斗目標)為什么說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主要是領導階級發(fā)生了變化)這樣,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這個概念有了了解,也對書上的這段話有了充分的認識,記憶也更加深刻。
再如:課本上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性質是這樣敘述的:是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憲法。為什么這樣講?(因為它維護的是資產階級利益,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形式是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這樣學生也就掌握了對憲法性質的分析方法。
經常提出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促使自己的思維由問題水平轉移到加工過程的水平,激發(fā)元認知加工的過程,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以指導未來的學習。
三、要求學生課后反思
1.知識、技能反思
每上完一節(jié)內容后,要回頭整理,本節(jié)內容共講了哪些問題?我掌握了哪些?達到了預期目標了嗎?學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還需進一步改進?
2.情感反思
檢查自己的情感體驗,我上課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對此節(jié)內容感興趣嗎?為何會開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該怎樣使自己的學習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
四、指導學生階段反思
上完一階段內容后,帶領學生回想目錄,登高望遠,反問自己:我這階段學到了什么?本階段內容有哪些?階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專題歸類,點、線、面結合,構成知識網絡。這階段學習興趣、勁頭自我感覺如何?有無動力和毅力?如何改進?